面对人工智能:我们该拥抱还是警惕?
「机器有思考能力吗?」早于上世纪四十年代,计算机科学先驱艾伦 ‧ 图灵已提出上述问题。自此,围绕机器学习的议题至今未止。近十年来,人工智能(AI)的应用一日千里,人类应如何面对AI的不确定性?身为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,冯雁教授一向致力提倡在符合道德的大前提下广泛使用AI。在这篇专访中,冯教授阐释了AI的优点和潜在威胁;但叫她关心的是大众对AI的一些常见谬误,可能会窒碍这个领域的发展甚至人类的进步。
AI 创造而非淘汰职位
AI 高速发展,促成工业增长和自动化,不少工种因而消失或式微,像消毒机械人取代了清洁工人、机器代替了收银员等。这股威胁尽管看似来势汹汹,但冯教授认为只是工业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,不足为虑。
她说:「一如工业革命,我们身处的数码年代也在创造新的职位,程式设计员就是最佳例子。 智能手机出现前,这种工作并不存在。应用程式兴起,便催生了以千万计的相关工作机会。
「我们必需把 AI视为改善生活质素的工具,善用 AI,不是抗拒它。」
就像各种针对新冠肺炎疫苗注射计划的阴谋论,冯教授认为:「社交媒体充斥着大量有关新科技的错误资讯和谣言。人们作出毫无根据的揣测,不少都是子虚乌有。我有些家人也深信不疑。放眼全球,反疫苗的人其实是将人类置于险境。」
她说:「机器本身没有意识。这年头,很多人抗拒学习新知识,实属不幸!如你愿意多听多看,就会知道大部分谣言缺乏逻辑。」
冯教授直言在先进的科技世界里,学生必须从小接受STEM教育,因为逻辑训练和批判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错误资讯,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恐慌。
发明到应用周期缩短 隐伏祸患
在一般人担忧「人工智能取代人类」的当儿,冯教授反而认为AI 的潜在威胁,源于研发各类系统的过程欠缺适当制衡。
埋首人工智能三十载,冯教授直言以往业界较少思考AI 的应用操守问题,因为大部分项目仍处于研究阶段,情况直至近年AI获广泛应用才有所转变。
她解释说:「从发明到应用一项技术普遍需要10年的光景,让科研人员有机会深思当中的影响;但现今的产品周期大幅缩短,欠缺充足时间制定应用规范和评估影响。模拟真人说话和解答问题的GPT-2语言模型,就是一个现成例子。」
「假如人类不妥善控制这类语言模型,机器就可以制造出带有性别和种族歧视的语句,提供错误答案。若以机器模拟真人专家解答医学问题,那就是真正的危机。」
冯教授指出,由于错误资讯会经人工智能广为传播,机器犯错或会引发灾难。
她说随着AI 的独立性越来越高,人类必须掌握技术的生产和加紧监察,不能掉以轻心。
「我们需要制订较完善的机制,以监管AI系统的生产及风险。因此,如何减少AI系统的潜在风险成了新兴的研究专题,很多博士生修读相关课程。这也会衍生新的工作机会!」
监管法规 东西大不同
谈到规管人工智能的法规时,冯教授发现东西方的观点可谓南辕北辙,非常有趣。
「西方文化和科幻小说经常把AI描绘成令人惊惧的『反乌托邦』力量 ;亚洲社会反而对AI的态度较为正面,像我们熟悉的多啦A梦,就是可爱可亲的漫画角色。」
「在东方,佛教和神道教重视宇宙的和谐,人不凌驾其他物事,强调人在大自然当中根本微不足道。」
文化以外,宗教也有其影响力。
「根据西方传统,基督认为人类负责『管理大地』。举例说,在我最喜欢的科幻电影《银翼杀手》中,人造人计划杀掉自己的创造者。换言之,人工智能尝试以神自居,取代人类。这是一场关乎存在的斗争,当中有很多宗教隐喻。」
「由于对科技和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有别,欧、美的相关法规较为严厉,用字也严谨,会订明AI的禁止使用范畴;反观东方,则鼓励分担责任、公开合作和自我规管」
善用AI改进医学保健模式
放眼未来,冯教授认为精准医学将是广泛采用AI的行业,利用机器学习寻找治病方法,会成为重要的研究范畴。
她说:「科研人员可以研究DNA序列,为癌症病人策划较理想的治疗计划。因此,精准医学是我们应该全力开拓的领域。不过,要让AI或机器学习发挥效果,仍然需要大量数据配合。 」
冯教授续说,要提升机器学习的成效,必须在病人同意下加强收集数据,并设立机制监察实施情况。在发展和应用机器学习上,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处理。她深信AI将重塑病人护理模式,使医学界受惠,但归根究柢,冯教授重申:
「AI 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本!」